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原)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ETH)进修学者、挪威科技大学(NTNU)访问学者、亚洲建造史网(ACHN)创始成员。
主要从事近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相关教学、科研及实践,兼及建筑遗产保护与绿色建筑设计,主讲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技术观等课程。长期关注全球流动背景下建造模式、观念之于设计实践深层影响,在中国近现代建筑领域率先开展技术史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建筑现代转型》和《再探现代转型——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史研究》;一作合著The Art of Architectur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and Western、合编《一隅之耕》(潘谷西先生口述)、参编五卷集《中国近代建筑史》;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担任《亚洲建筑与建筑工程》(JAABE)、《建筑学报》、《建筑师》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审稿人、《新建筑》执行编委;参展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平行展。主持南京体育学院艺术体操馆、林散之故居“三痴馆”、宜兴丁蜀古南街得义楼茶馆等设计实践数十项。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各1项,成果获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批示,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多项。获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一等奖1项;同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二等奖1项。
(1) 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史研究(1910s-1950s)(15BZS089,2015-2019)
(2) 主持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艺术的江苏模式研究(14YSB004,2014-2016)
(3) 参与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古建聚落人居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J14B01,2012-2015)
(4) 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塑造新国家首都:现代化早期的城市空间变革(51708102,2018-2020)
(5) 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镇化辐射下山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传统的凝炼与传承研究-以福建永安市青水畲族自治乡为例(51778124,2018-2021)
(6) 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2019YFD1100904,2019-2023)
(1) 李海清 著. 再探现代转型——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史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2) 李海清 著.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海清,汪晓茜 著. 叠合与融通:近世中西合璧建筑艺术ISBN 9787112158386(26833)[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 主编.中国近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五卷集。本人参编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有关章节,分属第二卷14页、第四卷40页、第五卷10页)
(5) 李海清,单踊 编. 潘谷西口述. 一隅之耕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6) Haiqing Li & Denghu Jing. Structural DesignInnovation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Progress Represented by a Hybrid Strategy:Case Study of the “Wartime Architecture” in China’s Rear Area during World WarII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rchitectural Heritage, 2020, 14(5):711-728.(SCI, A&HCI, SCOUPS, EI)
(7) Haiqing Li.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of BuildingMode: A Typological Study on the Technological Modification of Hoffmann Kiln inChina since the 1950s [J]. ConstructionHist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nstruction History Society,2019,34(1):59-84.(A&HCI)
(8) Li Haiqing, Wang Xiaoqian. TheArt of Architectur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ISBN 9787112176212).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s. 2015.
(9) 李海清,敬登虎. 全球流动背景下技术改进与选择案例研究——抗战后方“战时建筑”设计混合策略初探 [J].建筑师,2020(1):119-128
(10) 李海清. 专栏前言: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J].建筑师,2020(1):91
(11) 李海清. 技术史、技术观与技术史观——关于建筑技术史研究的理论检讨[J].时代建筑,2020(3):24-31
(12). 韩冬青,李海清(通讯作者),单踊,高崧,袁玮.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构创建回溯与认知——兼议大学设计院在产学研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J].建筑师,2020(6):81-92
(13) 李海清. 剖面与身体:在中国霍夫曼窑设计变迁背后可以发现什么?[J].时代建筑,2019(6):132-137.
(14) 李海清. 分合之辩:反思中国近现代建筑技术史研究[J].建筑师,2017(5):30- 35
(15) 李海清,于长江,钱坤,张嘉新. 易建性:环境调控与建造模式之间的必要张力——一个关于中国霍夫曼窑之建筑学价值的案例研究 [J].建筑学报,2017(7):7-13
(16) 于长江,钱坤,李海清.中国霍夫曼窑建造模式的调查与环境适应性分析[J].建筑遗产,2017(1):106-113
(17) 李海清. 为什么要重新关注工具议题?——基于建造模式解析的建筑学基本问题之考察[J].新建筑,2016(2) :4-9
(18) 李海清. 实践逻辑:建造模式如何深度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6(10):72-77
(19) 李海清. 工具三题——基于轻型建筑建造模式的约束机制[J].建筑学报,2015(7):8-11
(20) 李海清.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工程建造模式地区差异之考量[J].建筑学报,2015(6):68-72
(21) 李海清. 建筑工艺水平地域差异:现象、成因与对策[J].时代建筑,2015(6) :46-51
(22) 李海清. 砼:一种本土境况下的建造模式之深度观察[J].时代建筑,2014(3):45-49
(23) 李海清. 建造模式:作为建筑设计的先决条件[J].新建筑,2014(1):15-17
(24) 李海清. 建造模式的选择及其意义——关于东南大学(SEU)-苏黎世高工(ETH)“紧急建造”联合教学的思考. [J].中国建筑教育,2013(1):67-71
(25) 李海清.从“中国”+“现代”到“现代”@“中国”:关于王澍获普利兹克奖与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讨论[J].建筑师, 2013(1):46-51
(26) 李海清.教学为何建造?——将建造引入建筑设计教学的必要性探讨[J].新建筑,2011(3):6-9
(27) 李海清,赵辰.尺度与材料的真实性——赵辰谈南大的建造教学[J].新建筑,2011(3):15-17
(28) 李海清.从材料焦虑到情理建筑——略论近世中国建筑价值观念之变迁[J].新建筑,2010(1):31-39
(29) 李海清.主体的挺立:以材料/做法为阶梯的建筑构造教学理路之研究[J].建筑师,2009(3):55-61
(30) 李海清等.“社会建筑”如何可能——城市公用设施环境影响的整体思考与建筑学干预[J].建筑学报,2009(9):102-104
(31) 李海清. 震殇解惑——建筑物体的灾害性终结及其对于建筑教育的启示[J].新建筑,2008(4):20-24
(32) 李海清.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绿色——评介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三所学校[J].城市建筑,2006(7):26-29
(33) 李海清.绿色建筑之表皮:试图将瑞士经验运用于南京地区的个案研究[J].城市建筑,2005(10):24-27
(34) 李海清,方立新.设计教学呼唤技术理性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93-499
(35) 李海清,尹彤.“科学主义”与未开化状态——从“华盖建筑事务所”的两个项目看国人对于建筑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07-614
(36) 李海清,朱光亚.近现代中国建筑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宋健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 [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41-445
(37) 李海清,傅雪梅.运作机制与企业文化:近代时期中国人自营建筑设计机构初探[J].建筑师.2003(4):49-53
(38) 李海清.选择与得失:从技术层面检讨“中国固有式”建筑.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15
(39) 李海清.理想主义与社会现实:试论二十世纪上半叶“国际样式”建筑与“现代运动”在中国的境遇. 中国近代建筑学术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4-47
(40) 潘谷西,李海清,单踊.现实主义建筑创作路线的典范:杨廷宝建筑创作思想探讨[J].新建筑,2001(6):1-4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