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本、硕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环境学院,2018年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9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模态分委会委员、随机振动分委会青年委员,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青年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力学学会一般力学分委会委员。研究兴趣包括:结构动力学反问题、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感知、结构振动与噪声控制等。研究成果发表SCI/EI收录论文9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2018年获江苏省力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1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铜奖。
所在空天机械动力学研究团队,依托东南大学机械学院,东南大学土木学院工程力学系,江苏省空天机械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高端装备振动与强度研究。团队负责人是“国家杰青”获得者费庆国教授,团队拥有专任教师及专职科研人员14名,其中包含1名国家级人才,4名省级人才,目前具有硕、博研究生50余名。团队科研经费充足,人才培养体系完备,有独立的试验室,条件优越。近5年来在高端装备振动与强度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3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超过75项,研究成果获2019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年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详细情况参考团队主页:https://me.seu.edu.cn/amc/
项目1:复合材料薄壁结构上分布随机动载荷识别研究
提出了基于分区插值的分布动载荷识别方法,解决了现有分布动载荷识别方法只适用于规则结构表面上的简单分布动载荷识别的缺点;提出了适用于真实飞行器结构上随机脉动噪声识别的分布随机动载荷识别的两种方法;提出了考虑系统参数区间不确定性的连续分布随机动载荷识别新方法;建立了支撑高速飞行器结构载荷环境预测的分布(随机)动载荷识别理论体系。
项目2:基于谱随机有限元模型的随机动载荷识别研究
针对复合材料结构常呈现不确定性特征,发展适用于不确定性系统的随机动载荷识别方法。提出基于谱随机有限元模型的随机动载荷识别方法;针对现有的随机有限元模型无法兼顾模拟效率和精度的问题,结合混沌多项式展开和摄动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摄动随机有限元模型,并证明了该模型比传统的摄动随机有限元模型在高随机水平情况下具有更高的模拟精度,又能解决谱随机有限元模型难以与商用有限元软件兼容不适用于复杂随机结构的模拟问题;基于改进的摄动随机有限元模型,发展了随机结构系统上的随机动载荷识别法方法,该方法能够不局限于低水平随机系统,并且能够考虑系统随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首次实现了不确定性系统上随机动载荷识别算法的实验验证;提出了基于MATLAB和ABAQUS的随机系统上随机动载荷的标准识别框架,首次在复杂不确定性结构系统上实现了随机动载荷识别。
项目3:卫星部组件及星箭界面动载荷识别方法研究
针对星箭系统中卫星结构及其部/件的定量化设计需求,本项目以卫星及星箭连接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的高保真动力学模型,发展由实测卫星结构上的加速度响应反演部组件及星箭界面动载荷的识别方法及其试验验证技术,为基于界面力的加速度条件定量化设计方法提供依据。
项目4:复合材料整流罩结构减振降噪研究
给出了Nomex纸蜂窝板的力学和声学等效方法,解决了精细化纸蜂窝有限元模型无法适用于大型整流罩结构的声-结构耦合分析的问题;在复杂结构减振降噪的动力吸振器设计理论方面,将单模态吸振器优化问题与单自由度主系统优化问题建立联系,将多模态耦合吸振器优化问题与单模态吸振器优化问题建立联系,推导了适用于复杂结构的多模态耦合吸振器优化设计理论,并成功应用于整流罩结构的减振降噪。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东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