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刘艳红
浏览量:912   转发量:5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硕,博士生导师
  • 性别: 女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法学院
  • 所属专业: 法学
  • 邮箱 : lyhmaggie007@163.com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刘艳红(1970-),女,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政法论坛》主编。曾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首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委法律顾问专家库成员,江苏省法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刑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主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共青团江苏省委)主任、江苏省(司法厅)社区矫正损害修复项目研究基地主任等。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刑事法学,同时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网络犯罪、民行刑一体化、腐败治理与监察法治等领域亦进行论深入探索,取得诸多的引人瞩目的优秀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评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来源作者,被北大法律信息网评选为十大影响力作者。相关学术成果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十二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七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首届韩德培法学奖(青年原创奖)等各类奖励20余项。作为带头人带领学院中国特色反腐败法治体系建设研究团队获: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020)、带领学院刑事法学教学创新团队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018)。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权威期刊20篇,CSSCI期刊150余篇,中国法学会20种CLSCI法学核心期刊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90余篇/次。出版学术专著《实质刑法观》《实质犯罪论》等10余部,主编《刑法学(上/下)》及参编著作1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奖励2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各1项。


主持的中国法学会“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专项课题结项成果《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决策咨询报告》和《反腐败法(专家建议稿)》由中国法学会报送党和国家中央部门,并获得中纪委领导重要批示,有效推动了中国法治反腐进程;指导的《护航“网生代”——Web3.0时代未成年人网络权益软性保护路径研究》获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建议及研究报告《构建网络空间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专门机制的建议》《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的完善建议》报送全国政协,获领导批示,为司法部立法吸纳,入选国家法治内参;《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建议》报送全国政协,获领导批示,转送全国人大法工委,入选国家法治智库;《护航“网生代”——Web3.0时代未成年人网络权益软性保护路径研究》报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获领导批示充分肯定,推荐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关于检察机关在国家公益诉讼保护中科学定位的研究报告》报送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最高检领导批示和高度肯定。参加2018年5月15日CCTV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竹篮岂能打水?》节目录制,为宣传日活动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自2014年出任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至2021年5月,带领全院教师积极开拓进取,学科整体跨越式发展,2016年成功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学科被确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科平台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获得国家级基地3个、省级基地6个、高端师资人才建设成效突出,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各类高端人才20余人/次,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次,打造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年轻化国际化的创新力团队。作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展主要负责人和刑事法学学科带头人,在创建“一流”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推动学院及相关学科高质量、快速发展,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发展思路。带领学院教学和科研团队,砥砺奋进,赶超或引领国内教学和科研先进单位,取得在权威机构学科排名中引人瞩目的优异成绩。据上海软科发布的2018年11月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校法学学科位列全国5%,第10名,创下我校人文社科领域的“东南高度”。据中国法学会官网“中国法学创新网”CLSCI论文他发数统计排名,5年来我校法学始终排名全国前20强,其中宪法与行政法、刑事法学稳居全国10强。带领学院获立最高人民法院唯一一所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批国家级民事检察理论研究智库: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研究基地,以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等国家、省部级平台和基地9个。经过20余年的砥砺奋进,法学学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日益提高,已成为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形成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相匹配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根据交叉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组建教学创新团队,着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学人才,带领团队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工作。推动学院与学校优势学科结合,进行交叉学科的办学与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在工程法、交通法、医事法、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等特色领域辟径拓新,努力发展与这些领域相匹配的研究基地与平台,相继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绩。带领全院科研团队在CLSCI 和CSSCI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课题项目方面获得国家社科立项多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尤其是学院周佑勇教授作为项目首席专家申报的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并获得立项,项目总经费为71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为2324万元,成为学校人文学科科研项目史上的重大突破,为学校争取到里程碑式国家级标志性项目。除此,作为学院刑事法学学科带头人带领刑法教学创新团队”入选2018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领学院中国特色反腐败法治体系建设研究团入选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形成了以实质刑法观为学术标志的东南刑法学派,成绩令人瞩目。同时秉承“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的办学宗旨,立足东南大学理工科学科优势,带领学院在工程法、交通法、医事法、大数据司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形成具有东南大学法学院特色的学科标志。


教育背景:

1988.09—1992.0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时为中南政法学院),本科,法学学士学位

1995.09—1998.0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学位

1998.09—2001.12,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法学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92.07—2003.0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1996),副教授(1999)

2003.05—2006.09,武汉大学法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

2002.01—2004.01,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师从马克昌教授)

2003.05—2003.08,德国萨尔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06.09-2014.01,东南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01-2021.05,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首席教授、博士生导

2021.05至今,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法论坛》主编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刑事法学,民行刑一体化,监察法,大数据和互联网法学
科研项目

1. “新兴法学交叉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2021年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2. “构建以分级处遇为核心的未成年人司法法体系研究”,202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课题;

3. “网络数据爬取法律问题研究项目”,2020年字节跳动公司课题;

4.民营企业司法保护的刑事政策研究”,2019年江苏省法学会法学研究重点课题;

5. “网络爬虫行为刑事法律规制”,201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互联网刑事法律研究中心课题;

6.“平台型企业运营中的法律和社会责任研究”,2019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开招标项目;

7. “监察机关权力运行机制的法治化路径研究”,江苏省2019年度省第五期“333 工程”科研资助立项项目(第二层次);

8. “地方人大制衡监察委员会的方法、模式与机制研究”,2018年度江苏省人大研究会研究课题项目;

9. “大数据与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研究”,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0. 2017年东南大学高校基本业务费(人文社科)省级基地资助项目;

11. “司法共建型法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研究”,2016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

12. “构建中国特色‘预惩协同型’反腐败国家立法体系战略问题研究”,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课题;

13. “刑法出罪机制问题研究——以刑事判决实证数据为基础”,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学研究课题;

14. “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研究”,2015年中国法学会“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专项课题;

15. “司法解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度审判理论重大课题;

16. “中国特色清廉指数与国家腐败治理能力指数研究”,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资助成果;

17. “社会科学领域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以法学领域为视角”,2015年度江苏省人才工作办公室法学研究课题;

18. “把握互联网‘最大变量’核心问题法治化研究”, 2014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课题;

19. “刑事政策视野下犯罪定性定量模式研究”,2014年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

20. “《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立法研究”,2014年江苏省法学会重点课题;

21. “完善未决羁押期间有效刑事法律援助机制” ,2014年英国瑞慈人权中心课题;

22. “新刑事诉讼法的理论与适用”,2012年国际司法桥梁境外合作科研项目;

23. “现代城市交通安全的法律调控机制研究”,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24. “法学方法论视野下实质的刑法解释研究”, 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研究课题;

25. “中西刑法文化和定罪制度比较研究”, 2008年度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

26. “贪污贿赂罪的立法完善”,中国法学会科研项目2008年度课题;

27. “环保时代下的公害犯罪研究”, 200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

28. “实质的犯罪论” ,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

29. “职务犯罪初查问题研究”,2007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

30. “刑事司法解释的理性限度研究”,2003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

31. “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与实用主义刑法观”,2002年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


主要学术成果

个人专著:

1. 《网络犯罪的法教义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 《法律人的谋生与谋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3. 《实质出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4. 《实质刑法观》(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5. 《实质犯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6. 《实质刑法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 《走向实质的刑法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 《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 《罪名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合作著作:

1. 《行政刑法的一般理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合著,排一)

2. 《预惩协同型反腐败国家立法体系战略研究》,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合著,排一)

3. 《企业管理人员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研究》,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合著,排一)

4. 《中西刑法文化与定罪制度之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合著,排一)

5. 《中国反腐败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合著,排一)

6. 《行政刑法的一般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合著,排一)

7. 《人格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合著,排二)


主编教材及其他书籍:

1. 《财产犯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 《妇女权益保障法律读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 《送法下乡-农民必知法律知识》系列,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2016年版

4. 《儿童权益保障法律读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 《刑法学(上)》(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6. 《刑法学(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7. 《刑法学(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8. 《刑法学(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9. 《犯罪离我们有多远:生活中的刑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 《刑法学(总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 《刑法学(各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刑法学(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 《刑法学(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学术文章:

1.《人性民法与物性刑法的融合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2.《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刑法边界》,《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3.《The Criminal Law Boundary of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Internet Age》,《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8年第2期;

4.《网络犯罪的刑法解释空间向度研究》,《中国法学》2019年第6期;

5.《论刑法的网络空间效力》,《中国法学》2018年第3期;

6.《中国反腐败立法的战略转型及其体系化构建》,《中国法学》2016年第4期;

7.《刑法学研究现状之评价与反思》,《法学研究》2013年第1期;

8.《共谋共同正犯论》,《中国法学》2012年第6期;

9.《犯罪构成体系平面化之批判》,《法学研究》2011年第5期;

10.《论正犯理论的客观实质化》,《中国法学》2011年第4期;

11.《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过失犯的成立》,《法学研究》2010年第4期;

12.《调节性刑罚恕免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功能定位》,《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13.《犯罪论体系:范畴论抑或目的论》,《中国法学》2008年第1期;

14.《走向实质解释的刑法学——刑法方法论的发端、发展与发达》,《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15. 《空白刑法规范的罪刑法定机能——以现代法治国家为背景的分析》,《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16.《社会危害性理论之辨正》,《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17.《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1999年年会综述》,《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合著,排一);

18.《罪名立法模式论要》,《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

19.《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1998年年会综述》,《中国法学》1999年第1期;

20.《罪名确定的科学性》,《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21.《人工智能法学的“时代三问”》,《东方法学》2021年第5期;

22.《刑法的根基与信仰》,《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年第2期;

23.《TQM视域下“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探索——以G省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为样本》,《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24.《刑法理论因应时代发展需处理好五种关系》,《东方法学》2020年第2期;

25.《公私法一体化视野下公序良俗原则的刑法适用》,《现代法学》2020年第4期;

26.《Web3.0时代网络犯罪刑法适用挑战与应对——以科技与犯罪的迭代共生为视角》,《环球法律评论》2020年第5期;

27.《大数据驱动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创新逻辑及其展开》,《东南学术》2020年第3期;

28.《政务处分法对监察体制改革的法治化推进》,《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合著,排一);

29.《论法定犯的不成文构成要件要素》,《中外法学》2019年5期;

30.《“法益性的欠缺”与法定犯的出罪——以行政要素的双重限缩解释为路径》,《比较法研究》2019年第1期;

31.《法定犯不成文构成要件要素之实践展开——以串通投标罪“违反招投标法”为例的分析》,《清华法学》2019年1期;

32.《<监察法>与其他规范衔接的基本问题研究》,《法学论坛》2019年第1期;

33.《职务犯罪案件非法证据的审查与排除——以<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之衔接为背景》,《法学评论》2019年第1期;

34.《网络爬虫行为的刑事规制研究——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为视角》,《政治与法律》2019年第11期;

35.《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中的反智化批判》,《东方法学》2019年第5期;

36.《以科学立法促进刑法话语体系发展》,《学术月刊》2019年第4期;

37.《程序自然法作为规则自洽的必要条件——《监察法》留置权运作的法治化路径》,《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3期;

38.《法定犯如何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中国刑事法杂志》2018年第6期;

39.《二十年来恐怖犯罪刑事立法价值之评价与反思》,《中外法学》2018年第1期;

40.《法治反腐视域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新路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41.《监察委员会调查权运作的双重困境及其法治路径》,《法学论坛》2017年第6期;

42.《象征性立法对刑法功能的损害——二十年来中国刑事立法总评 》,《政治与法律》2017年第3期;

43.《“司法无良知”抑或“刑法无底线”——以“摆摊打气球案”入刑为视角的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44.《无罪的快播与有罪的思维——“快播案”有罪论之反思与批判 》,《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12期;

45.《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之批判》,《法商研究》2016年第3期;

46.《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的流变及批判》,《法学评论》2016年第5期;

47.《“反腐败基本法”建构初论》,《行政法学研究》2016年第2期(合著,排一);

48.《网络治理柔与刚》,《光明日报》2016年5月28日。


荣誉称号

1.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

2. 中国法学会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14)

3.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8)

4.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7)

5. 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2017)

6. 江苏省教育先进个人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16)

7. 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2016)

8. 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师”(2016)

9. 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016 )

10. 人大报刊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来源作者”(2016)

11. 南京市第八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5)

12. 东南大学第三届十佳“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 2014)

13. 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二层次)(2013)

14. 江苏省十大优秀青年法学家(2013)

15. 东南大学“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11)

1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

17. 江苏省政府“六大高峰人才”培养对象(2007)


学术任职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20)

2. 中国法学会理事(2019)

3.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16)

4. 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8)

5.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2018)

6.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005)

7. 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七五”普法讲师团成员(2016)

8. 江苏省委法律顾问专家库成员(2017年,2020年10月续聘)

9. 江苏省法学会副会长(2019)

10. 江苏省刑法学会副会长(2010)

11. 江苏省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2016)

12. 江苏省刑事诉讼法学会副会长(2014)

13. 江苏省社区矫正损害修复协会特聘专家(2019)

14.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兼职教授(2016)

15.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委员(2015)

16. 江苏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委员(2015)

17.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委员(2013)

18. 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主任(2016)

19. 江苏省社区矫正损害修复项目研究基地主任(2017)

2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主任(2015)

21. 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主任(2019)

22. 东南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2016)

23. 《东南法学》主编(2008)

24. 《政法论坛》主编(2021)


学术获奖

1. 东南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

2. 《刑法学(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入选首批江苏省本科优秀培育教材(2021)

3. 作为带头人带领学院中国特色反腐败法治体系建设研究团队获: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020)

4. 作为带头人带领学院刑事法学教学创新团队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018)

5. 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3)

6. 江苏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二等奖(2020)

7. 首届韩德培法学奖:青年原创奖(2019)

8. 江苏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

9. 第七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8)

10. 第一届方德法治研究奖:二等奖(2017)

11. 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

12. 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2)

13. 第十二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2017)

14. 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

15. 第二届江苏省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1)

16. 湖北省社科期刊第十五届优秀文章奖:一等奖(2016)

17. 第五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2016)

18. 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

19. 主编《刑法学(上/下)》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教材(2013)

20. 中国法学会“马克昌杯”全国优秀刑法论文奖:二等奖(2011)

21. 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1)

22. 湖北省武汉市法学会第七次法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

23. 主编教材《刑法学总论\各论(第二版)》获“2007年江苏高等学校评优精品教材”(2007)

24. 首届钱端升法学成果奖:三等奖(2006)

25. 第四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1-2002年)奖:三等奖(2004)

26. 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9-2000年)奖:三等奖(2003)

27. 湖北省委宣传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和实践专题优秀文章(2001-2002年)”奖:三等奖(2003)

28. 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4-1998年)奖:三等奖(2001)

29.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迈向新世纪促进新发展’专题优秀文章(1999-2000年)”奖:三等奖(2001)

30.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海南杯世纪优秀论文(1984—1999)”:二等奖(2000)


智库建设及成果

1. 智库建设方面,眼于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作为基地主任,带领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三个基地成功入选南京大学与光明日报(理论版)联合评选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2. 2019年10月30日,申请并获得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共同批准,在我校设立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3. 带领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研究团队先后主持多项法律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相关重大科研攻关课题研究,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科基金4项、省部级重点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既是全国范围内法学学科首次获得国家重大科技立项,也是东南大学人文社科领域零的突破。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社会第三方机构的高度认可。由基地在国内首创的“同案不同判预警系统”获评智慧法院十大创新案例,并入选《中国法院信息化蓝皮书》。于2018年1月“2018未来创造者大会”揭晓的“第七届零点有数金铃奖”公共服务、商业创新、媒体传播三类大奖中,荣获公共服务类中国大数据应用新典范大奖。先后两次参加了顶级人工智能平台IBM Waston、微软、法律区块链平台Integra等发起的“全球法律科技黑客松”(Global Legal Hackathon)竞赛。在2018年2月上海分赛区比赛中,平台团队提出“基于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的个性化量刑辅助系统”赢得上海分赛区冠军,2019年又再接再厉赢得“法律科技创新奖”;

4. 带领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

5. 作为带头人带领基地研究团队获: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020)、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018);

6. 主持的中国法学会“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专项课题结项成果《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决策咨询报告》和《反腐败法(专家建议稿)》由中国法学会报送党和国家中央部门,并获得中纪委领导重要批示,有效推动了中国法治反腐进程;

7. 文章《立法规范“政务处分”构建国家监察法体系》,被人民日报社出版的内部刊物《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19年12月11日第191期全文刊发;

8. 经申报与多轮评议,带领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其中指导的《护航“网生代”——Web3.0时代未成年人网络权益软性保护路径研究》获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特等奖,相关成果分别报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获领导批示充分肯定,推荐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

9. 《构建网络空间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专门机制的建议》《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的完善建议》报送全国政协,获领导批示,为司法部立法吸纳,入选国家法治内参;

10. 《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建议》报送全国政协,获领导批示,转送全国人大法工委,入选国家法治智库,并获2019年度江苏省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

11. 《关于检察机关在国家公益诉讼保护中科学定位但研究报告》报送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最高检领导批示和高度肯定;

12. 《加快推进腐败治理法治化系列立法建议》获2020 年度江苏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二等奖;

13. 《监察体制改革期间加强政务处分法治化研究报告》得到中国法学会领导重要批示;

14. 《关于将民营企业工作人员渎职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畴的建议》经中国法学会领导呈送中央领导,并得到重要批示;

15. 《关于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修正为暂停监禁刑执行制度的建议》得到省部级及中央领导重要批示。


考生信息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博士
硕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