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李文权
浏览量:1319   转发量: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硕,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交通学院
  • 所属专业: 交通运输工程
  • 邮箱 : wenqli@seu.edu.cn
  • 工作电话 : 025-83795601

李文权教授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李文权,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1997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获得运输管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出站后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东南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担任国际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运输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安全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运筹学会第四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

多年来,李文权教授一直致力于(1)运输组织优化理论与方法、(2)区域交通规划与管理、(3)道路交通流理论与通行能力、(4)交通安全工程及技术、(5)智慧交通系统规划管理及控制等方向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先后参加完成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402-02-01)“高速铁路运输新技术研究”、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412-02-01)“国道主干线道路通行能力研究”、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2BA404A04)“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技术”等项目研究。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78015)“道路运输网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的分析方法”、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0478071)“道路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8057)“地面公共汽车专用道通行能力的形成机理与分析方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7AA11Z210)“城市常规公共交通智能化运营调度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J18B03)“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系统评价方法”子课题及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公路运输网络中交叉口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协调(1998第24批)”和教育部、交通部、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青海省等主管部门及江苏省南京市、南通市、扬州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启东市、太仓市、高邮市、江都市,浙江省绍兴市、宁波市、温岭市、上虞市,山西省晋城市、长治市、临汾市,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州市,山东省济南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地方政府委托的科研项目。目前正从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公交主导型多方式交通网络的协同机理与耦合理论(2012CB725402)”及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京市,浙江省绍兴市、山西省晋城市等地方政府委托的科研项目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南京市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机构SCI、EI、ISTP检索60多篇次。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发明专利等共计10项,参编出版高校教材4部、出版专著4部,获得教育部优秀出版教材奖。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组织优化理论与方法,区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交通流理论与通行能力,道路交通安全工程及技术,智慧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智慧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管理与控制,智慧停车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
团队展示

研究团队介绍:

东南大学公共交通与静态交通研究团队依托于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双一流”建设平台,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长期致力于大数据环境下公交优先、出行服务、静态交通等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在相关领域创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体系,突破了多项关键瓶颈技术,并在多个城市及地区加以推广应用。本团队的建设宗旨是,努力引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与静态交通规划理论、管理技术、设计方法的转型变革,为推动我国城市交通领域的理论体系创新、关键技术突破、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杰出贡献。

团队共有35人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团队成员发表SCI/EI检索论文1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5项,团队培养博士34名、硕士189名,在读博士生19名,在读硕士生42名。科研成果在南京、苏州、常州、镇江、扬州、南通、连云港、深圳、广州、沈阳、杭州、温岭、绍兴、宁波、合肥、安庆、蚌埠、锦州、泸州、淮北、宿州、济宁、东莞、铜陵、阜阳、鹰潭、宜春、亳州、湖州、襄阳、抚顺、郑州、平顶山、长治、晋城、晋中、运城、临汾、鹤壁、濮阳等50多个城市与地区的综合交通、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交通管理规划与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停车设施规划项目、智能交通等项目中得到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方向:

·        交通运输组织优化理论与方法

·        道路交通流理论与通行能力

·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及技术

·        智慧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

·        智慧停车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

·        多模式公交出行链及行为分析方法

·        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

·        公交时空路权优先与网联调度技术

·        公共客运枢纽高效衔接与运行协同

·        基于MaaS的多方式联程出行服务技术

·        共享自行车数据挖掘与监管政策

·        城市静态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方法

·        共享停车与时空资源动态优化方法

·        高分遥感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的应用

团队成员简介:

李文权:获奖8人次;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主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国家863高技术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攻关/国家973/ 重点基金/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课题等5项;发表SCI检索论文20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培养博士生14名、硕士生67名、在读博士生4名、硕士生11名。科研成果在南京、常州、苏州、扬州、镇江、张家港、昆山、常熟、太仓、江都、高邮,杭州、温岭、绍兴、上虞、宁波、合肥、安庆、蚌埠、宁国、郑州、平顶山、鹤壁、林州、濮阳、长治、晋城、晋中、运城、临汾、沁水,沈阳、锦州等城市的综合交通及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交通管理规划与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停车设施规划项目中得到应用。

陈茜:获奖1人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SCI/EI 检索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培养硕士生1名,在读硕士生3名。

杨敏:获奖6人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主持面上面上和青基项目3项、参与国家973/863/ 重点基金等4项;发表SCI检索论文22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8名、在读博士生3名、硕士生10名。科研成果在南京、苏州、常州、镇江、扬州、南通、连云港、深圳、广州、沈阳、杭州、温岭、绍兴、宁波、合肥、德清等30多个城市的综合交通及公共交通系统规划项目中得到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陈学武:获奖12人次;主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攻关/国家973/重点基金/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课题等6项;发表SCI检索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65名、在读博士生6名、硕士生10名。科研成果在南京、苏州,常州、镇江、扬州,南通,连云港、湖州、襄阳、抚顺、深圳、上虞、长兴,安吉、德清等城市的综合交通及公共交通系统规划项目中得到应用。

陈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次,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次,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和青基项目4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863计划课题1项,其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等4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培养博士10名、硕士48名,在读博士生6名,在读硕士生8名。科研成果在苏州、扬州、淮北、铜陵、宿州、济宁、东莞、广州番禺、德清等10多个城市的20多项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王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14篇。科研成果在江苏省高速公路/慢行道路、南京市智能交通等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

田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发表SCI检索论文10篇。科研成果在上海市城市沉降、苏通大桥稳定性监测、南京市城市道路形变监测等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


项目情况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

编号:2007AA11Z210

名称:城市常规公共交通智能化运营调度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主要解析城市公交线路功能匹配机理,揭示城市客运需求的形成和转移规律;探究公交运营车辆、人员工作计划的编制和监控技术;提出基础性公交运营时刻表优化方法和自动化编制技术;研制基于实际客流和道路交通状况的实时智能化调度试验样机;开发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在具体城市构建公交智能化运营调度试验系统进行示范应用。通过关键技术的研究,克服实际工作中调度员凭经验编制行车组织计划、制订线路时刻表,人工干预公交运营的缺陷,提供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交智能化运营调度技术方法和系统集成经验,为广泛地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形成未来新兴产业提供宝贵经验。具体研究内容为

I.公交智能化运营调度评价指标及评价软件开发研究

(1)        公交乘客满意度指标

(2)        公交运营效益指标

(3)        公交智能化运营调度指标

II.公交智能化运营调度研究参数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


(1)  静态参数收集方案设计

(2)  动态参数采集技术

(3)  公交运营调度参数处理技术

III.公交线路客流监视、反馈技术与短期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1)  公交线路客流自动记录与及时反馈技术

(2)  公交车辆内部监视与自动报警(报修)技术

(3)  公交线路客流短期预测、预报技术

IV.公交车辆类型确定方法与出行频率生成技术研究


(1)  公交站间O-D推算技术

(2)  公交车辆类型确定方法

(3)  公交车辆出行频率(行车间隔)生成技术

V.公交线路车辆运转(运力)安排技术研究


(1)  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检测技术

(2)  公交车辆运行时间预报技术

(3)  公交运力配置方法

VI.公交线路司乘人员工作(劳动力)安排技术研究


 

(1)公交公司劳动规定的建模技术

(2)  公交劳动力配置方法

(3)  公交劳动力工作业绩自动化考核技术

VII.公交行车组织计划自动编制技术研究


(1)  公交年度、季度行车组织计划编制技术

(2)  公交月、周行车组织计划编制技术

(3)  公交线路日、阶段行车时刻表编制技术

VIII.公交日常运营状态监视及反馈技术研究


(1)  新一代公交车辆自动定位技术

(2)  公交运营车内外环境监视技术

(3)  公交调度专用无线通信技术

IX.公交运营异常情况下的调度方案自动编制技术研究



(1)  公交运营异常情况检测技术

(2)  公交智能化运营实时调度技术

(3)  异常情况下调度预案自动激活技术

X.公交智能化运营调度系统设计、集成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











  


进行公交运营智能化调度系统设计与集成技术研究。拟依托具体城市公交智能化调度项目,建设试验系统进行示范应用研究。

研究目标

提出适合我国城市特点的不同公交线路运营协调技术,为公交运营调度优化提供理论技术。开发出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研制智能化公交调度关键设备试验样机,为公交运营实时调度提供实用技术。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依托具体城市进行成果完善与示范应用,为未来产业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具体表现为根据不同公交线路运营协调技术,公交运营调度优化技术,研制实现公交智能化运营调度的设备和软件,通过系统设计与集成研发一种集公交运营调度、乘客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公交智能化运营调度系统。该系统能够提高公交车辆准时性,保证乘客乘车方便。提高公交服务质量,保障乘客乘车舒适。吸引城市居民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公交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居民私家车出行比例,减少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节俭城市出行成本,提高综合社会效益。

具体目标为:[1]获得公交营运数据自动采集及其处理技术及设备;[2]开发公交线路客流短期预测、预报技术和实现软件;[3]获取公交智能化运营核心技术——公交行车组织计划自动编制技术;[4]获得公交车运行时刻表自动化编制技术及实时发布技术;[5]开发出公交线路运力、劳动力工作自动化安排及其业绩考核软件;[6]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交日常运营状态监视和反馈专用设备;[7]构建公交智能化运营调度试验系统;[8]开发公交智能化运营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系统。

完成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和小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交通拥挤、交通污染、交通安全状况越来越严重。日趋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已经把缓解交通拥堵列为需要解决的“重要热点问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居民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比例,已被认为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措施。公交运营调度是整个公交企业工作的核心,运营调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并进一步影响居民的公交方式出行比例和城市运输效率。合理调度公交运营,是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公交企业基本上沿用“定点发车、两头卡点”的传统调度方式。公交运营工作计划的制订主要依据调度工作人员的经验,表现为公交供给与乘客需求不完全一致,造成运营作业计划时常无法实现。调度员和驾驶员之间缺乏必要联系,对运营过程中发生的临时变化反应滞后无法及时调整。调度员不能及时了解道路交通状况,车辆运行中的“串车”、“大间隔”现象较为普遍。所有这些不仅给乘客出行带来不便,降低城市居民的公交出行方式比例,也影响公交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利益。发达国家很重视公交调度优化理论技术研究,开始研究的时间较早,主要运用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公交调度(Transit Scheduling或Transit Dispatching)的最优化进行研究。丰富的公交调度优化技术与先进的车辆定位、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他们研制出很多系统设计与集成的应用实例。但是,国外情况与外国情况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国外技术。本课题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专门研究公交运营调度的关键技术。希望得到若干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公交运营调度关键技术、设备样机来构建智能化公交运营调度试验系统,为未来产业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img089_页面_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50978057

名称:地面公共汽车专用道通行能力的形成机理与分析方法

完成情况:

(1)提出了公交专用道车基通行能力和人基通行能力、公交专用道服务质量的概念,发展了道路通行能力、服务水平的传统概念;(2)通过分析专用道停靠站单停车泊位通行能力、多停车泊位通行能力、有效泊位数等,得到公交专用道停靠站通行能力的计算模型,并分析了交叉口对公交专用道停靠站通行能力的影响;(3)分析了公交专用道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提出了设置公交专用道的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模型;(4)分析了信号交叉口对公交专用进口道通行能力的影响,提出了信号交叉口公交专用进口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5)研究了公交专用道路段通行能力问题,提出了公交专用道区间通行能力的图解分析方法;(6)研究了公交专用道的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提出了公交专用道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7)分析了地面专用道的不同形式及其适应性,研究了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路段通行能力及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条件;(8)开发了整条公交专用的道通行能力仿真分析模型;(9)作为除常规公交外接驳公交专用道的需求响应式公交、灵活式公交,课题组进行了试探性研究工作。作为专用道拓展的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等高级专用道形式,课题组进行了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通行能力的部分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为构建多模式公交进行了有益探索;(10)对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的已有成果进行应用研究,完成了浙江省绍兴市、山西省晋城市的有关公交专用道规划、设计项目的推广应用工作;(11)提出了公交专用道系统通行能力与服务质量参数的调查技术方法以及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方法,构建了公交专用道系统通行能力与服务质量特征参数数据库(12)开发了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仿真计算系统软件,利用该系统可以快捷、方便对不同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的实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工作,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价工作。

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32篇,其中:国际核心期刊3篇、国内核心期刊11篇及其他期刊论文11篇,国际会议论文5篇、国内全国性学术会议2篇;发表论文已经被SCI检索3篇次、被ISTP检索1篇次、被EI检索13篇次。申请发明专利14项(已经公开10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经公开1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培养5人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12人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他们已经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并走向工作岗位。

 

李文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61573098

名称:城市可变性路公交的承载能力与调度模型研究

完成情况:

可变线路公交具有固定线路公交的低成本以及需求响应式公交的灵活性,能够很好地满足低出行密度区域居民的出行需求并解决其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本项目研究可以方便市民公交出行,减少私家车出行,缓解交通拥堵,降低空气污染。

本项目在分析城市可变线路公交的运营特性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理论模型构建、仿真系统开发等研究方式,对城市可变线路公交的承载能力与调度模型进行了研究。在战略规划层面,结合国内车辆实际运行环境和小区分布的特点,建立了可变线路公交服务区域的选择模型;在战术规划层面,以典型的矩形服务区域为例,分析了松弛时间与乘客需求以及服务区域的关系,构建了系统服务区域宽度、运行周期以及车辆发车间隔的计算模型,并提出了可变线路公交运营能力的概念,建立了运营能力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开发了仿真计算软件;在运行规划层面,针对静态的乘客需求,建立了以服务乘客人数最大化为上层目标,乘客综合出行时间最小化为下层目标的可变线路公交最优路径规划模型,并设计了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针对可变线路公交在实时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态事件,提出一种基于智能交通技术的动态调度框架以及针对每类动态事件的路径优化模型,开发了可变线路公交时刻表编制仿真软件;在运营策略优化层面,分别提出了可变线路公交的动态离站时间窗策略以及待选站点策略,这两种策略分别从时间以及空间的维度对原有运营模式的强制约束进行了松弛,从而提高了静态路径规划的灵活性,能够显著提高出行需求不确定条件下可变线路公交服务的可靠性,缓解乘客被拒绝以及在固定站点空等的现象。在系统仿真与评估层面,开发了基于多Agent的可变线路公交运营仿真原型系统,为运营商在可变线路公交实施前的规划以及实施后的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32篇,其中,国际核心期刊8篇,国内核心期刊8篇,其他期刊论文4篇,国际会议论文12篇;发表论文已经被SCI检索7篇次、被EI检索17篇次;应邀在CICTP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1次。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受理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培养2人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17人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他们已经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并走向工作岗位。

 

准予结题通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50478071

名称:道路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的分析方法

完成情况:

课题组完成了互通立交系统交通流参数的观测、采集等调查方法研究,运用掌握的调查方法结合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承担的其他横向科技服务项目如“绍兴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晋城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启东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温岭市老城区交通问题研究”、“江苏省高速公路车道数适应性研究”等等,对城市及城间高等级道路的互通立交系统的交通与几何参数进行调查与采集;对于采集数据的标准、结构、处理方法进行试验性研究和总结,并对采集的道路互通立交系统数据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处理工作;特别是结合承担的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高速公路车道数适应性研究”科研项目对江苏省高速公路的若干个互通立交系统的交通与几何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与对比分析工作;通过与原来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完善工作,扩充了道路互通立交系统交通流基本参数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分别对互通立交合流区、分流区的交通特性及上匝道入口结合部的通行能力,互通立交分流区通行能力,互通立交交织区的通行能力,互通立交左转匝道的通行能力进行研究;对匝道与其相连交叉主线的分、合流区通行能力的协调分析等进行了专门研究;对互通立交之间的合理间距、互通立交匝道与其周边道路通行能力的协调分析、互通立交系统的车型换算系数、单喇叭型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研究;还对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的模拟分析软件进行了开发研究,开发了相关软件程序。发表了56篇学术论文,其中在学术期刊上发表41篇学术论文、收到录用或修改通知的学术论文2篇,参加学术会议多次,在境内、境外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3篇,获得南京市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一篇及南京市科协第十一届优秀学术论文奖两篇。培养研究生12名,其中11人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他们已经获得硕士学位并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另有1名已经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将于近期进行毕业答辩。

 

50478071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50078015

名称:道路运输网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的分析方法

完成情况:

地区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加强交通需求。为了保护区域经济环境、保证交通对经济的推拉作用,必然采取合理的道路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策略。例如,高速公路与一般二级公路的造价每公里相差数千万元,在公路网建设的标准和总体设计方案上如果决策失误,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决定道路等级的依据之一是道路通行能力。在已经建成的交通网络中,常因对个别交叉口与路段的通行能力不协调而导致局部路网的通行能力受到限制,甚至发生交通阻塞。管理或控制这些局部地点交通设施的依据之一是道路运输网络的通行能力。通行能力理论是交通工程学科的一个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项目组通过三年努力,确定了道路交通流参数观测的人工调查方法和利用图像识别系统的调查方法;提出了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概念;分析了混合交通流的基本特性,研究了不同道路设施在混合交通流条件下的通行能力模型与分析计算方法,发展了通行能力用单一标准车度量的传统概念;研究了路段通行能力与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协调问题模型。这些研究结果能够为有关部门进行道路网规划、设计、建设、控制、管理以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道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等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项目组通过三年努力,确定了道路交通流参数观测的人工调查方法和利用图像识别系统的调查方法;提出了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概念;分析了混合交通流的基本特性,研究了不同道路设施在混合交通流条件下的通行能力模型与分析计算方法,发展了通行能力用单一标准车度量的传统概念;研究了路段通行能力与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协调问题模型。期间课题组撰写专著2部,发表科技期刊论文30篇,参加会议作报告或发表会议论文6篇,开发相关计算机软件(程序)2件。这些研究结果能够为有关部门进行道路网规划、设计、建设、控制、管理以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道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等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培养研究生4名,获得奖励2次,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4次。

结题报告 1


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来源

高速铁路运输新技术研究

85-402-02-01

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国道主干线道路通行能力研究

96-412-02-01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技术

2002BA404A04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系统评价方法

2006BAJ18B03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智能化运营调度关键技术研究

2007AA11Z210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

公交主导型多方式交通网络的协同机理与耦合理论

2012CB7254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

多模式交通系统物联互联数据共享认证与应用体系

2018YFB1601001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道路运输网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的分析方法

50078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道路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5047807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地面公共汽车专用道通行能力的形成机理与分析方法

509780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城市可变线路公交的承载能力与调度模型

6157309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交通空间要素流动研究

GHGZ191219-01

国家自然资源部计划项目

公路运输网络中交叉口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协调

19980824

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

枢纽群多模式交通出行票务一体化信息服务技术

2018YFB1601304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研究成果

        李文权,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先后参加完成国家研究课题4项,负责完成国家科研项目6项,目前正在进行国家项目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机构SCI、EI、ISTP检索60多篇次。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发明专利等共计15项,参编出版高校教材4部、出版专著4部。

          李文权,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担任东南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先后参加完成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402-02-01)“高速铁路运输新技术研究”、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412-02-01)“国道主干线道路通行能力研究”、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2BA404A04)“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技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公交主导型多方式交通网络的协同机理与耦合理论(2012CB725402)”等项目研究。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78015)“道路运输网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的分析方法”、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0478071)“道路互通立交系统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8057)“地面公共汽车专用道通行能力的形成机理与分析方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7AA11Z210)“城市常规公共交通智能化运营调度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J18B03)“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系统评价方法”子课题及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公路运输网络中交叉口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协调(1998第24批)”,目前正从事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1573098)“城市可变线路公交的承载能力与调度模型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B1601001)“多模式交通系统物联互联数据共享认证与应用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B1601304)“枢纽群多模式交通出行票务一体化和出行全过程信息服务技术”、国家自然资源部委托课题(2019412)“交通空间要素流动研究”及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京市,浙江省绍兴市、山西省晋城市等地方政府委托的科研项目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南京市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机构SCI、EI、ISTP检索60多篇次。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发明专利等共计15项,参编出版高校教材4部、出版专著4部。

考生信息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博士
硕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